在花样百出的收购类型中,杠杆收购又以其“四两拨千斤”的特点,在金融界脱颖而出。这种以小博大、打破既有商业现状和成见的游戏规则,始终是收购必修课中最吸引人但又很难毕业的课程。
一、收购艺术家
杠杆收购一词在英语中为Leveraged Buyout,缩写为LBO。
杠杆收购是指收购者用自己很少的本金为基础,然后从投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筹集、借贷大量资金进行收购活动,收购后公司的收入(包括目标资产的经营收入)可以偿付因收购而产生的高比例负债,这样能达到以很少资金赚取高额利润的目的。
将要收购公司的新股东出的钱不是很多,但他们会让被收购的公司大举借债,之后拿这些借来的钱给老股东,将他们买断。理论上来说,这是一种多赢的局面:老股东可以出售他们手中的股权套现,新股东因为用了债务,所以可以用低廉价格买下一个公司,而借钱给新股东的银行及债券购买者等则多了一个安全的投资项目。
这种方式也有人称之为高度负债的收购方式。杠杆收购的收购者往往在做出精确计算后,使得收购后公司的收支处于杠杆平衡点,他们头脑灵活,对市场熟悉,人际关系处理恰当,最善于运用别人的钱,被称为“收购艺术家”。
而杠杆收购模型展现的则是一家私募公司以现金和债务相结合的方式来收购其它公司,并在3~5年后将其卖出的过程。私募公司通常旨在获取20%~25%的年回报,远超股票市场历史平均年回报率。
二、这是一个天才创造的模式
1.科尔伯格时代
犹太人科尔伯格是杠杆收购的鼻祖。60年代他还在贝尔斯登公司时,就已经开始通过杠杆收购来购买一些小企业,这些小企业的特点是:
(1)一般是家族企业模式,盈利比较稳定;
(2)一般是企业主老了,希望把公司全部卖掉,而不是在上市后部分套现;
(3)企业主希望未来自己继续能够控制公司的经营,因此不愿把卖给大公司。
而科尔伯格的职责是自己出一小部分钱,之后再通过借债凑齐资金来收购这些企业,但把经营权留给业主们。
这种模式实现的是多赢局面,各方在其中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科尔伯格:在成为新东家后,他会用盈利的一部分来还债,几年后企业盈利就还清了收购的债务。他等于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没花多少钱买下了一个赚钱的企业,资本回报率很高。
小业主们:他们的目的就是套现和继续经营,而科尔伯格让他们省了很多找买家的时间和精力。
科尔伯格的债主们:很乐意借给他钱,因为要收购的企业本身就是盈利的,还钱有保障。而且,借债时这些企业的资产本身也进行了抵押,最差的情况下,债主可以得到一个赚钱的企业。
比如一家年利润100万的小业主出售企业,标价500万。科尔伯格自己出100万,从银行借400万,将该企业一次性收购,之后将每年100万利润拿出来还银行的债。这样一来,四五年后债务就还清了,科尔伯格等于用100万买了一家值500万的企业。
由于这种模式有着超高回报率,科尔伯格带着一拨人和克拉维斯、罗伯茨这对表兄弟成立了KKR公司,专门从事LBO。后来竞争越来越激烈,科尔伯格与克拉维斯、罗伯茨也产生了意见分歧,前者希望继续友善地收购小企业,后者则希望通过募集资金收购别人没能力动的大企业,而且不管所收购企业愿意不愿意,大不了用重金砸股东。最后科尔伯格决定退出,将KKR留给克拉维斯和罗伯茨。而克拉维斯和罗伯茨主张的做法成为了日后杠杆收购的趋势。
科尔伯格的杠杆收购对于金融业的贡献是巨大的,被人称为“华尔街空神”、“对冲基金第一人”的约翰·保尔森就是因为偶然机会得以聆听科尔伯格的演讲,由此引发了对杠杆收购的长期关注和研究,开始梦想进入华尔街的。
2.KKR时代
到了80年代,由于LBO可以以小搏大,玩法令人陶醉,所以LBO公司越来越多,激烈竞争下,被收购企业在出售时也把标价越定越定,这就意味着LBO公司在收购时需要背负的债务越来越多,甚至到了无法仅靠利润来还债的地步,所以KKR等公司不再只关注于被收购企业的稳定利润,而需要它们本身就有优质资产,这样一被杠杆收购就能拿出一部分资产卖掉来抵债。另外,这些被收购公司还需要有极大潜力,能够在被收购后快速提升利润还债。
但这样,收购的风险也就大了。科尔伯格时代只要知道被收购公司有着稳定的盈利,就一定能还得起债。但到了KKR时代,公司不仅要有盈利能力,而且在KKR的管理下,盈利还要飞涨。但利润飞涨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否则被收购公司为什么还要把自己卖掉呢?或者他们干脆将定价提得更高,让KKR在收购时付出更高昂的代价。因此,被收购的公司不仅要能利润飞涨,还得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既然这么困难,为什么LBO公司们还是坚持不懈呢?因为其中的利润实在太大了,比如:
年利润100万的企业标价1500万,KKR只要掏300万,再借1200万,收购后只要成功将企业利润提升到年200万,6年后还清债务,这个企业再次出售或上市,这家年利润200万的企业就值3000万了,等于KKR最初的300万投资在六年升了10倍。
但即使如此,KKR仍一如既往地收购着一个又一个公司。1988年,它以331亿美元收购食品烟草大亨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创下了当时LBO的记录,还被写成书拍成了电影--《门口的野蛮人》,这一案例是LBO最高潮也最被金融业称道的。这个记录直到2007年才被刷新,而且还是KKR自己刷新的,这次是德州最大电厂TXU集团,总金额达到了444亿美元。
也正因为LBO的利润如此之大,以至于它成了兼并的重要形式之一,在80年代和2000年后的收购狂潮中,到处都能看到LBO的身影。
2013年双汇集团对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集团进行杠杆收购,一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这也是中国企业运用杠杆收购工具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一次成功大狩猎。